讯传网做有影响力的商业信息网站!  
电话:0817-2166602 邮箱:3226279093@qq.com
文章搜索
官方微信
网站首页 |  最新资讯 |  作品展示 |  餐饮美食 |  文化遗产 |  特色旅游 |  房产楼市 |  财经证券
教育培训 |  南充非遗 |  公益服务 |  生活服务 |  健康养生 |  先锋人物 |  摄影专区 |  讯传论坛
 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财经证券  
 
实施“633”乡村振兴添活力
时间:2021-08-31 10:05:53   来源:南充晚报
 

  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高坪区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“633”行动方案,持续用力抓产业、抓基础、抓收入,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,农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新农村迸发出无限活力。


长乐镇柳家沟村美景如画

石圭镇华荣村村民刘先锋喂养鸽子

  梨子丰收,助农增收

  生活美搬出穷窝窝迁来新生活

  一早去产业园务工,午间收工而归,下午在家休息,夜晚结伴锻炼,闲来伺弄小菜园……这是会龙镇打铁坳村村民罗长莲普通的一天,虽然简单,却很幸福。

  曾经,罗长莲住在离镇上约3公里的山里。一家人守着薄田,靠天吃饭,吃水只能靠挑,赶集大多徒步。改变始于2017年。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,给罗长莲生活带来了巨变。罗长莲拿到了安置区楼房的钥匙,和老伴高高兴兴搬进了90多平方米的新房。紧接着,水电气户户通,村组路全部硬化,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

  住上新房子,开启新生活。打铁坳村党支部书记杨晶介绍,为确保困难群众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、可融入”,打铁坳村安置点在选址上,将搬迁与就业进行同步规划,用产业基金发展起梨子产业。罗长莲和老伴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园工人。如今,这个距罗长莲家20米处的产业园正在丰收,梨儿甜蜜,生活更甜。

  龙头带盘活撂荒地种出高效益

  今年37岁的屈恒荣是高坪区龙门街道三汇口村村民。在北京务工多年的屈恒荣每逢回家,看到山头大片撂荒地杂草丛生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他便暗自下定决心,一定要让三汇口村的撂荒地重现生机。2019年12月,屈恒荣从北京返乡,复耕撂荒地,多品种混种“试验田”。2020年3月,屈恒荣开垦了40亩撂荒地种植黄精、白芨等药材,今年又相继开垦了80亩地种植红薯、南瓜、玉米等农作物。带动当地近20户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和务工的方式,人均年增收7000元。

  8月25日,记者来到屈恒荣的试验地,看到各式各样的作物让人目不暇接,每块试验地都精心标上编号、产品名称以及投放时间。屈恒荣正身背除草机冒雨在黄精地里除草。

  “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,哪一种产量高、效益好,我就在下一年给村民推荐。”屈恒荣说,他打算再复耕200亩荒地,种植一些目前效益较好的农作物和药材,为当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拓宽路子。

  产业兴发展小蚕桑成就大产业

  蚕桑产业是高坪区乡村振兴“633”行动方案确定的主导产业之一。会龙镇着力打造蚕桑示范基地,发展蚕桑特色产业,为乡村振兴铺就新“丝”路。

  8月27日,记者走进会龙镇石门楼村、老场垭村的蚕桑基地,一排排新栽种的桑苗长势良好,桑树下还套种有南瓜、黄豆等粮经作物,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

  今年3月,会龙镇规模化、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一期项目动工,短短5个月时间,蚕桑产业化建设初显成效。“3月初我们开始平整土地,栽植了1500亩桑树幼苗,套种了1000亩南瓜、黄豆。”南充大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泽武说。

  在蚕桑基地内,20余名工人正在修建小蚕共育室。“小蚕供育室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,预计9月初准备试养200张蚕。”杨泽武说,小蚕共育室有四个蚕房,采用双控保温设计,保障蚕房自然通风,蚕蛋将在小蚕共育室生长21天后转入大蚕房培育。

  今年以来,会龙镇将历史悠久的蚕桑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,目前发展连片桑树5000亩,待蚕房建成投产后,预计年养蚕4200张,产茧20万公斤,年产值达1200万元。

  奔康故事

  身残志坚致富信心足

  石圭镇华荣村村民刘先锋因上肢残疾,导致生活困难。“以前收入主要靠种地,一年除了够自己吃外,基本没得收入。”刘先锋回忆说。

  2015年,刘先锋被列为帮扶对象,帮扶干部鼓励他参加免费技术培训,通过发展种植或者养殖来摆脱贫困。学到了技术,脱贫就有了底气。刘先锋选择养殖肉鸽,从散养到小规模养殖,他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,还被评为村里的脱贫光荣户。

  看着鸽舍里上下扑腾的鸽子,刘先锋心里喜滋滋的。他告诉记者,今年养了一百多羽肉鸽,加上鸡鸭等其他家禽,预计可以挣到一万多元。

  变身“新农人”收入节节高

  “快尝尝我们这儿产的梨子,汁多味甜。”8月26日,会龙镇打铁坳村村民杨秀兴热情招待前来采访的记者。杨秀兴种植了3亩梨子,靠着梨园不仅让他摘掉了穷帽,还走上了致富路。

  作为世代种田的“老把式”,怎么舍得把全部土地拿来种梨?杨秀兴说,政策扶持让他坚定信心发展产业,当一个“新农人”。在打铁坳村搞产业,种苗免费领取、技术免费培训、销售全部包完……

  目前,打铁坳村170余户村民依靠土地租金、入股分红、入园务工等方式在梨园里持续增收,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,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
 
编辑:飞鱼
最新推荐    
讯传网版权所有 主办南充讯传网络有限公司
讯传网打造有影响力的商业信息网站 24小时客服:0817-2166602 QQ:3226279093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号:(川)字第0048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:川网文 (2020) 1927-399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号:川B2-20190242 蜀ICP备1500663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