讯传网做有影响力的商业信息网站!  
电话:0817-2166602 邮箱:3226279093@qq.com
文章搜索
官方微信
网站首页 |  最新资讯 |  作品展示 |  餐饮美食 |  文化遗产 |  特色旅游 |  房产楼市 |  财经证券
教育培训 |  南充非遗 |  公益服务 |  生活服务 |  健康养生 |  先锋人物 |  摄影专区 |  讯传论坛
 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特色旅游  
 
姚莹重教兴学韬武培文
时间:2023-07-18 09:11:43   来源:南充日报
 

  在蓬安相如故城,有一座古朴典雅的楼宇,它居于故城的中心,背倚玉环山,前绕玉环溪,这就是相如故城的一块宝地——玉环书院。

  那是一个夏日黄昏,当静谧的故城华灯初上,在迷蒙的暮色和树影的摇曳中,书院在一刹那间被点亮,安静而庄严。它仿佛穿越了时空,鲜活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,那是170多年前的盛事,那是1000多年前的蓬州荣耀,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相如记忆。

  书院是清代建筑,在故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中,它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。那石阶那古树那两旁的宿舍,似乎还回荡着琅琅的书声和奔跑的脚步声。我仿佛又回到了司马相如的时代、回到了姚莹的时代。

  一个人,一座书院,如微光,点亮了蓬安人心中的文化自信。而点亮这微光的,是一位外来客——姚莹,被蓬安人所敬仰。

  一

  姚莹,安徽桐城人。晚清文学家、史学家,著名的爱国思想家,桐城派重要代表作家,号称“姚门四杰”之一。

  姚莹出生于桐城县内北后街姚氏望族之中。从祖姚鼐,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。姚莹少时聪颖好学,得到姚鼐的亲自教诲,同时受到其母的严格家教。母亲张氏也系桐城名门,为清初名臣大学士张英的曾孙女,她注重教育后辈读书向上。姚莹后来在《复李观察书》中称:“自束发读书,则有志慕古,以为人生天地间,当图尺寸之益于斯人斯世,乃为此生不虚。”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司马相如,大凡非常之人都有少年立志,追慕先贤的传统浸润。

  时值清朝后期,国势日衰,内忧外患迭起。作为桐城派的姚门弟子姚莹,积极关注社会政治,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,投入到具有时代特色的经世之路的探索中。他23岁为进士,31岁出任地方官,继而多地任职,恪守本分、为官清廉。“所至鸡犬不惊,民无扰攘,风俗一变”,被誉称“闽吏第一”。他两度出使台湾任职,兴教重文,兴利除弊,政绩突出,受到人民爱戴。鸦片战争爆发,姚莹任台湾兵备道,他立誓“雪中国之耻,重边海之防,免胥沦于鬼域。”与总兵达洪阿团结合作,率领台湾军民奋力抗击英国侵略者。五战皆捷,不失寸土。在中国近代史上建立了鲜有的卓越功绩。

  他的经世情怀,不仅在为官中加以实践,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上得以表达。他勤于著述,涉猎广泛,留下著作颇丰,计有《东溟文集》系列、《后湘诗集》《康輶纪行》等十数种。姚莹的学历、经历和爱国思想,使他成为与林则徐、魏源比肩的开启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。

  二

  清道光二十三年(公元1843年)末,近60岁的姚莹,以同知直隶州知州贬官四川,他由人生的巅峰跌至低谷,他的雄心和情怀被投降派狠狠地蹂躏,他高傲的人格被践踏。贬官四川,姚莹备受苦痛,一年多时间内,两次前往藏区解决纠纷,跋涉之苦自不待言,“两次奉使往返万里,冰山雪窖中,崎岖备至”,他称这是“绝域生还”。

  灾难带来的是肉体的伤害,换来的却是精神的富足。在此期间,他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写作,他将沿途的风土人情、山川地貌写进了足有十五卷的游记《康輶纪行》。这部彪炳史册的鸿著,在中国近代史上和学术思想史上,与魏源的《海国图志》,徐继畬的《瀛环志略》具有同等的地位。他希望中国人能关心国家时事,了解西方国家,有朝一日一雪前耻。从台湾海防的前线到西部藏区的防务,他再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,从而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启蒙者。

  然而,现实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。后来姚莹被遣派到当时川东北一个偏僻之所——蓬州(今蓬安县)任知州。涳蒙山色,澹烟古木的蓬州或许能成为姚莹的避世之所,然而他何曾忘却过国家大事呢?这一年的秋天,他写道:“边柝已闻悬雪岭,草堂无事问山灵。蜀中自是繁饶地,杜宇何因叫不停。”海防被破,自己写就的藏区形胜图谁又能读懂呢。大清王朝风雨飘摇,对一位胸怀家国的读书人,即使蓬州风景如画,也不啻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发落。

  这时的姚莹已不再年轻。然而有大志者从来都不为环境所左右,“鲁公旧治相如里,节义文章两不磨”(伍联芳),姚莹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同道,心灵的皈依。他在蓬州,找到了新的点亮人心的渠道。

  蓬州人何其有幸!

  三

  姚莹于清道光二十六年(公元1846年)初夏到蓬州任知州,时年61岁。到蓬州第一件事就是视察书院,可现况令姚莹内心愀然。当地仅有一所由文昌祠改建的蓬山书院,设施极其简陋,“讲堂不立,膏火无资”,诸生不养,学舍杂草丛生。

  “长卿去后惟陈迹,文雅何年复古风。”清代贡生辞官归里的乡绅伍联芳感叹道。即使山川闭塞,但祖先给这片土地留下的种种遗存,就像种子一样在大地上滋长,那里有司马相如的身影,有鲁公石的印证,有吴道子的风骨神采,也有爱莲说的琅琅颂词。这些都一一被书写进历朝历代的志书里,告诫后人不可忘记先贤荣光。蓬州人多么渴望有一座能将文脉传承延续下去的书院。

  姚莹对书院教育情有独钟,早年求学之时,就留心书院教育;青年时期,曾主讲书院;后来四处为官,不忘兴建书院,发展地方教育。即使在他赋闲之际,也将大量的时间泡在书院中度过。建立书院对姚莹来说是多么亲切而又切合心意的愿望啊。

  选址,他力排众议,将蓬州最好的地块让给了书院,他说“官民一体耳,苟利士民,官何不利之有?”,何等振聋发聩!于是他设立机构,筹措资金,积极协调,各司其事。一年春起地基,一年后的二月完工,一座“栋宇坚壮,规模宏整”的书院已经建成,名之曰玉环书院。

  然而,就是这一年,1848年春,姚莹“以病乞退”,要离开蓬州了。蓬州的父老多么留念这位通达的父母官啊,特地请他留宿玉环书院十日,咏诗唱和。

  “莫向春风唱柳枝,春风三日苦将离。嘉陵水远无穷恨,暮雨流莺是别时。”(《玉环书院六绝句(一)》)这是他内心再一次面对离别的真情流露。他的一生注定要在迁徙和流亡中度过,无数次的离别,这一次似乎格外悲悯,因为他已年老多病,叶落归根,他终将要回到家乡去,回到故土去。所以这一次的离别不就是永别吗?他在蓬州任上不过两年,时光如此短暂,玉环书院的诸多事宜还没落定。要牵挂的还有很多。所幸继任者能继续完成书院的规制,于是他受乡人所托,欣然为创修玉环书院作序。

  在姚莹的心中,“立学校、敦士习”是为官者之要务。他认为,“虽世道衰微,而礼义廉耻之四维,犹存于书院也。”书院的办学目的是“讲求道义,敦崇实学”。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怀揣经世致用理想的姚莹,身处贬谪之地的蓬州,而心系国家之危亡。赤子之心,日月可鉴。

  据记载,玉环书院初成,有四十一间房舍,可住诸生百人,在姚莹“重教兴学,韬武培文”精神的影响下,后续书院山长大多思想开明,教学改革紧跟时代,书院名声大振,邻近州县的士子学人纷纷前来求学。在玉环书院的风气熏染下,蓬州从清末到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,涌现出一大批在四川乃至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杰出人物。有著名的诗人、报人王白与;有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的第一个中国学生、四川省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、最早向国内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者之一魏时珍;有国学大师、墨学泰斗、西山书院和川北文学院创办者伍非百,有汉藏语言大师张怡荪、祝维翰,有土壤学家蓝梦九,还有抗日名将萧毅肃等等。在他们的身上,我们似乎都可以寻见姚莹经世致用的思想的余光。

  姚莹病逝之后,后任蓬州知府、四川提学使方旭对姚莹十分景仰,在玉环书院门柱上写下了“蓬山此去无多路,姚公美政谁与俦”的楹联。

  何为美政?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这是屈原的政治理想;“盖世必有非常之人,然后有非常之事;有非常之事,然后有非常之功。非常者,固常之所异也。”这是司马相如的政治理想。在姚莹的心中,所谓美政,于民能否解决民生疾苦,致民于康乐之境。于国能否革除弊政,挽救国家危亡。姚莹何尝不是在循先贤的政治理想,为官从廉,“行美德,施善政”呢!

 
编辑:飞鱼
最新推荐    
讯传网版权所有 主办南充讯传网络有限公司
讯传网打造有影响力的商业信息网站 24小时客服:0817-2166602 QQ:3226279093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号:(川)字第0048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编号:川网文 (2020) 1927-399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号:川B2-20190242 蜀ICP备15006630号-1